Ag旗舰厅官网绽芳华 创不凡

发布时间:2025-03-07 09:06:42    浏览:

[返回]

  Ag旗舰厅官网Ag旗舰厅官网Ag旗舰厅官网近日,全国妇联在京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对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予以隆重表彰。在这份荣耀榜单中,胜利油田采油工技能大师、河口采油厂采油管理八区注采804站采油工赵琢萍,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郭蓉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上海石油第一加油站荣膺“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她们来自不同岗位,心怀梦想、奋力奔跑,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懈奋斗、绽放光芒。在第115个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她们的故事,感受榜样的力量。同时,也向每一位在生活工作中拼搏奋斗的女性献上诚挚的敬意。

  2012年,大学毕业后,赵琢萍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了胜利油田。之后,她被分配到了河口采油厂最偏远的英雄滩油田,成为一名采油工。当她踏入那片土地时,眼前只有白花花的盐碱滩,狂风呼啸着吹过,四周一片寂静,荒凉与孤独瞬间将她笼罩。

  参加工作后不久,一个夜里,当班的赵琢萍遇到了管线穿孔。“当时手忙脚乱,不知道流程,跟站里汇报也说不清楚。”这件事,让赵琢萍对未来愈加迷茫。

  直到有一天,赵琢萍参加青年员工培训时,见到了齐鲁首席技师、油田采油工技能大师隋爱妮。授课中,隋爱妮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职业技能,让赵琢萍内心澎湃,“采油工的工作还可以如此精彩?我也想像她一样!”她心头的迷茫一扫而光。

  随后的日子里,白花花的盐碱滩开始变美。井场间,穿梭着一个“十万个为什么”的身影,换盘根、调平衡、换电机时手磨出泡成了家常便饭。在宿舍和家里,伏案学习成为常态,夜里12点半之前她没有睡过觉。

  最终,赵琢萍在河口采油厂技能竞赛中,以8分钟的速度打破了胜利油田碰泵操作纪录。

  2015年,赵琢萍在胜利油田第五届劳务派遣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金奖。她还清楚记得,听到获得金奖的那一刻,师傅隋爱妮抱着她喜极而泣。

  犹如爆发的小宇宙,赵琢萍随后获得油田女子技能拉力赛第一名、职业技能竞赛银奖,并在2019年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银奖。

  赵琢萍有一项绝活儿,那就是机械制图。其实,从重新认识采油工这个岗位开始,她就和机械制图较上了劲:“画图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不仅仅是技能比赛的必修课,更可以磨炼严细认真的作风。”

  赵琢萍雷打不动地坚持一天完成两件制图作品,如果出现问题,当天必须重画一遍。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赵琢萍练就了一眼成图的本领,让她成为制图最快、标准最高、质量最好的选手。

  获得全国大赛银奖后,赵琢萍将更多的精力转向技术创新,“机械制图磨炼的作风让我在创新中受益匪浅”。

  “她有一个小账本。”河口采油厂采油工首席技师薛婷知道赵琢萍的这个秘密,“对每天的工作进展进行整理,并制订第二天的工作计划。”

  赵琢萍的第一个创新是发明离心法化验容器清洗装置。她查阅了大量资料,提出用高温蒸汽吹扫的办法提高清洗效率。历经多次试验终于成功,在全厂推广应用。

  这次成功,让赵琢萍更加关注岗位上的创新点。后来,她研发的柱塞泵盘根快速加取工具,有效提高了采油工操作的安全性,年节约费用200余万元;她研发的电加热智控节能配电柜可智能化调节油井参数,合理调节电加热系统输出功率,年节约费用160万元。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赵琢萍工作室”集智聚力,针对英雄滩油田大359块“低采油速度、低采收率”低效难题,提出并参与完善注采井网、水力喷射等解决方案,实施后该区块年增油2万吨,创效300余万元。

  5年来,赵琢萍主持和参与完成技能创新成果30项,其中国家级创新成果6项,3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发表技术论文9篇。

  年轻因奋斗而精彩,青春因拼搏而美丽。2022年,33岁的赵琢萍成为胜利油田最年轻的采油工技能大师。两年后,她又成为采油工特级技师。

  单丝不成线年始,赵琢萍承担起河口采油厂的员工培训工作,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十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每一名学员。

  “她是个狠人,对自己狠,对工作也狠。”在同事薛婷看来,只要赵琢萍确定了一个目标,就一定要达到。薛婷举例说,赵琢萍决定开展“点餐式”培训方式后,就深入了解每一位员工的技术能力、学习能力Ag旗舰厅官网、个人需要等情况,分类编写个性化“点餐式”教案,制订专属培训计划,累计培训1200课时,培训学员1500人次。

  5年多来,赵琢萍签约带徒34人,其中2人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2人在胜利油田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6人晋升技师,4人成为高级技师,2人被聘为主任技师。

  置身催化剂的生产车间,巨大的反应釜发出低沉的轰鸣声,一般人听到的只是嘈杂的声响,可对于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郭蓉而言,这却是浪漫悦耳的声调。

  在郭蓉看来,催化剂是一个浪漫的词。1991年,大学毕业的郭蓉被分配到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大连院前身)。

  在这里,她接触到催化剂制备的全流程工艺,为今后的科研攻关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6年,国内炼油企业面临挖潜增效、产品质量升级和扩能改造的需求,28岁的郭蓉被委以重任,承担起开发新一代劣质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科研工作。那是她第一次挑起重大课题主要负责人的重担。

  当时孩子才1岁多,白天忙实验,晚上又要带孩子,任何可以利用的时间都被她用来看文献……几个月坚持下来,郭蓉所承担的课题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FH-98劣质油品加氢精制催化剂,不仅有效降低了催化剂制造成本,而且避免了生产过程中的氨氮污染。

  催化剂在工业应用的那一刻,郭蓉所有的艰辛都被喜悦所替代。截至2001年,该催化剂累计在国内60余套次汽柴油加氢装置成功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评为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科研取得突破的时候,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刻。”这是郭蓉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而这些快乐,都与催化剂有关。

  加氢催化剂由70%的氧化铝与30%的活性金属组成。氧化铝是催化剂的载体。当时,大多数国产催化剂都采用进口氧化铝,不仅成本高,而且后续改性措施受限,无法满足开发更高活性催化剂及降低成本的要求。从2002年开始,郭蓉带领团队一心扑在国产氧化铝的攻关上。

  由于氧化铝干胶合成过程需要连续实验,为了不影响实验,她买了一口电饭锅,中午煮挂面解决团队吃饭问题。这一熬,近两年过去了。失败、总结、改进,在无数个样品实验中,合格的国产氧化铝终于诞生了。以该国产氧化铝为基础,她针对高硫、高氮柴油生产低硫柴油的急迫需求,成功开发出首个W-Mo-Ni-Co四组分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该催化剂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可以生产不同硫含量的低硫柴油和超低硫柴油,性能优于国外同时期Mo-Co和Mo-Ni类双组分催化剂水平,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正当郭蓉牵头研发的催化剂得到市场一致好评之时,一盆冷水泼来。2007年,国外机构评价显示:她研发的某款催化剂性能一般,顶多算二级催化剂。

  “这不可能,原因在哪里呢?”经过认真分析,郭蓉发现国外公司使用了结构更复杂的油样进行测评,而她送检的催化剂是按照国内条件研发的,脱硫效果受到影响。她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提出了烷基转移脱硫创新方法,并在此理念指导下开发了高温下稳定性好、烷基转移脱硫功能强的FHUDS-5催化剂,可适应更加苛刻油品的超深度脱硫,被BP等多家国外石油公司评为世界一流或顶级,从而使中国石化柴油加氢催化剂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2011年以来,她又带领团队开发了4个FHUDS系列柴油加氢催化剂。截至目前,FHUDS系列8个牌号的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已在国外8套、国内150余套次柴油加氢装置工业应用,加工能力超过8000万吨/年,为我国不同时期柴油质量升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创造经济效益超30亿元。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优秀专利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辽宁省巾帼建功标兵、五一劳动奖章,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突出贡献专家、科技创新功勋奖……面对大连院大研讲堂主持人的介绍时,郭蓉谦虚地表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更多成果。

  多年来,她特别注重团队建设和青年培养,毫无保留地分享宝贵经验,用“传帮带”促进团队共同提升。“科研是传承与突破的工作,只有年轻人不断档、接续起来,才能持续创新。”她期待在传道授业、科技攻关的过程中,品味创新带来的快乐,续写那个浪漫的“催化剂”故事。

  清晨6点的苏州河还笼着薄雾,沿着河畔的樱花谷往四川北路桥方向走,能看到一座折扇造型的灰色建筑,屋檐上悬挂着“中国石化”标识,这就是上海石油第一加油站。

  “第一步,引车到位,注意动作,胳膊要打直……”刚刚实习期转正的00后姑娘王蕾在站经理戚美娟的提醒下,绷紧了手臂。与王蕾眼神里的稚气不同,戚美娟的目光清亮有神,透着坚定与自信。

  这座拥有77年历史的加油站,不仅是中国第一座国有加油站,更是一支“巾帼团队”的奋斗主场Ag旗舰厅官网。站内8名员工中,有5名是女性。在站经理戚美娟的带领下,如今的第一加油站不仅是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等20多项荣誉的标杆站,也成了苏州河畔的网红新地标。

  在这耀眼成就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拿站外观景步道上的几台铜铸加油机模型来说,在一次公众开放日活动上,几位前来参观的嘉宾被它们吸引了目光,不禁发出疑问:“这个加油机原来是国产的啊?”

  员工徐灿立刻上前介绍起来:“是的,在我们右手边的灯塔牌电动计数加油机是我国首台国产电动加油机,由20位技术工人在无图纸、无工程师、加工设备短缺的情况下着手试制,并于1948年试制成功,解决了当时国内加油站设备短缺、依靠进口的问题。”

  作为中国石化红色教育基地,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也正因如此,戚美娟深知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传递红色能量,戚美娟鼓励全体员工担任宣讲员。大家不仅在线下接待参观时耐心讲解,还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借助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新兴融媒体平台开展“云直播”“云讲解”。在2024年“传承——走进中国石化红色教育基地”七一大型直播中,员工王蕾和詹赛一带着13万名网友云游加油站,分享它的传奇故事。

  戚美娟感慨道:“在这样一座有着鲜红底色的加油站工作,我感到很自豪。” 截至目前,他们累计为8000余名党员、青年开展石油石化文化主题教育,为30万名大众提供文化特色服务。与此同时,站内员工还积极创新,与上海邮政合作推出专属纪念邮票,并设计制作了书签、环保袋等系列文创产品,获得市民游客们的青睐。

  如今,第一加油站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时髦的外观设计,引得外地游客纷至沓来,网红博主们也慕名探访。戚美娟始终笃定:唯有优质服务,方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留住客户。

  2024年上海赛艇公开赛盛大举行,第一加油站化身赛事贴心“补给站”。员工们在加油站入口处精心摆放醒目的观赛点指引标识,赛事日程表也清晰罗列,为公众提供便捷信息。

  二楼观景平台更是别出心裁地搭建起观赛看台,在此观赛,视野绝佳。每当赛艇如离弦之箭在苏州河上掠过时,观众们手持香醇易捷咖啡,激情澎湃地为选手呐喊助威,加油声震耳欲聋,与苏州河翻涌的浪花交织在一起,奏响激昂乐章。

  一位选手家属观赛后满是感慨:“在这儿看比赛,那视野、那氛围、那服务,绝佳!”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戚美娟带领员工“螺蛳壳里做道场”,在寸土寸金的站内打造爱心驿站,将便利店后门长廊划分出餐饮、休闲、便民服务等功能区,为附近环卫工人、快递员、交警、城管执法员等户外工作者免费提供休憩、饭菜加热、应急包扎、手机充电等“7+X”项服务,年均服务千余人次。

  “很多人认为我们每天的工作只是提枪加油,没有什么价值,但我不这么想。”戚美娟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从77年前的小白楼,到如今的网红打卡点,站里的员工把冷冰冰的加油站变成了有温度的家。在这儿,加的不只是油,更是人情味儿。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 陇ICP备2020003796号-1

搜索